Sunday, June 18, 2006

我要勇敢

系統上線日。

籌備長達五年的系統終於到了上線的時候,前幾年一直系統難產的低氣壓也因此漸漸有了變化。最初計畫剛成立時,閃亮到登上雜誌裡面。一年一年過去,計畫承諾越來越大,完工卻遙遙無期,最大的計畫成了最大的笑話。環繞在中大型主機系統與微軟平台的我們,就成為樓裡最低調的一群人。

後來公司調來一位專案經理,這位經理上來之後,把計畫的範圍明確的畫出來,沒在範圍內的一律幫我們推掉。幾個月的時間,計畫開始有了轉機,甚至出乎意料地在今年上半年就能上線。

我們系統今天上線,目的是要取代原本的舊系統。既然要取代,就要把舊系統的資料轉移到新平台上。因為設計觀念與商業需求的增加,新舊系統的資料模型有很大的不同,因此不是說把表格轉一轉就能解決的。也就是因為這樣,我們必需要先把舊資料匯入新系統,再轉存成新資料。我知道這聽起來很遜,但資料轉移真的是很大的工程,只要漏報一筆,就會讓大家擔心是否轉換有瑕疵。這還不是最慘的。最慘的是,別人的計畫資料是死的,例如上個月的帳目這個月還是不變,所以可以在上線之前提早處裡。而我們的資料不能作這種假設。因為這樣,我們必須要在系統維護期四十八小時內把用戶導出去,然後把熱資料完整轉移上線,否則就要退回原點。

這就是一切問題的來源。在這四十八小時裡,我們遇到了想像中與想像外的各種狀況。系統比預期的轉移速度要慢了好幾倍,而且,就在接近一半的時候,報出了核對結果有誤的惡耗,原資料品質有問題,而且不只一處。一路上找出了好幾種修正程式,想辦法補救轉移後的資料。這時有了兩種不同的聲音。

一派人主張先完成,再回來修整。我的師父認為要往回退,從第一次出錯的那點起,重頭開始。既然前三十六小時累積了資料品質的經驗,後面要重新開始應該不是難事。兩派人爭議不斷,我卻沒有勇氣挺身而出。我是贊成重新開始的,但卻不敢承擔丟掉三十六小時的風險。對於自己的不夠勇敢,我覺得很遺憾。

我丟掉七年的時光找到自己最喜歡的工作,卻因為擔心喜歡的工作而捨不得三十六個小時。妥協的人永遠只是笑話。希望我能夠勇敢一點,不要再作一個妥協的人。

1 comment:

Darkthread said...

這樣的自省真讓我無地自容…
儘管已經在程式領域打滾多年,累積了一丁點經驗,技術顧問的角色也扮演了多年,我卻從未拿”勇敢”當成衡量自己的指標。一向的模式是,我分析出針對問題多種可能的解決方案,細陳各種方案的優劣比較,最後把敲定的大鎚親手交給向我資詢的對象。大部分的後輩新人聽了我的意見後多半會乖乖照辦,我則會負起連帶品質保證Follow到完工;某些固執的老骨頭,則常常捨棄我心中的最佳方案,為了某個信仰或某次奇怪的經驗挑了險路一意孤行。當時的我,總是以一副”言盡於此,後果自負”的姿態飄然離開,這也應是不折不扣的”與現實妥協”吧!
這篇自省真是沈重,讓我感覺到自已也是個"Miserable Failure"(哈! 對不起借某人的專用名詞一用)。但我一直以來的信念是,在IT的領域中,具有專業卻又不事事堅持己見的人,仍然具有獨特的價值---別人可以很放心地向你請教問題,而不必擔心”請神容易送神難”;Team Leader會很樂意邀請你加入他的團隊,不必憂慮部門多了一顆特大仙人掌。
能當決斷者、CEO當然很好,但他們的成功又何嘗不是歸功於許多專業但能妥協於團隊決策的人。勇於決策、擇善固執的人很棒,但能放棄己見、甘於妥協的人不該是笑話,也沒那麼可悲;所有的解決方案都有好的一面與壞的一面,不管選哪一條路,都會享受好處也需承受痛苦,這是這個世界保持平衡不滅的法則。你接受、認同了一個原本非已屬意的決定,讓局面不僵持而能順暢地向下發展,又何嘗不是協助推導眾人去享受了一份原本你主張中沒有的優點呢?
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能力、特質,不一定要當勇士才叫成功吧! 在我眼中,閣下搞起電腦、研究起東西總是叫人吃驚,千萬別妄自菲薄若此哦~~~